想想看,為什麼沒有一個統一全球的「最終新教」?
因為信仰市場並不是真理至上,而是需求導向。不同時代、不同地域的人類都有各自的需求,神明的形象也隨之變動。西方的上帝掌管一切,但東方講求分工細膩,財神、文昌帝君、媽祖各司其職,讓神界職場變成了一場精彩的分工競爭。
最有趣的是,一些神明的地位提升,往往跟政治與經濟有關。歷史上也有不少部落信仰被強勢宗教吞併,原本的神祇遭到妖魔化或降級,變成了「邪靈」或「小神」,這也是信仰競爭的殘酷現實。
當然,不可否認許多經典中仍有值得學習的哲學思想和做人處事的道理,但至於神、鬼、天堂地獄等等概念,則只能參考,畢竟沒辦法以人類的客觀科學證實。
既然神明的形象會隨著歷史發展變化,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詮釋方式,無論是信仰還是哲學,只要能夠帶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,就足夠了。只是希望別人信什麼、怎麼信,還是互相尊重一下,畢竟,哪個通靈人不是以自身經驗分享的?只差有沒有寫成經典罷了。
現代靈性市場還有個有趣的現象——出版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,讓各種靈性體驗、通靈經驗,甚至個人心得,都有機會變成一本書、無論是紙本還是電子書。
在以前,一本宗教經典可能要經歷長時間的傳承與整理,而現在,只要有點靈性經歷,願意花時間寫下來,甚至透過出版平台或自費出版,就能推出自己的靈性著作。
當然,這並不是壞事,畢竟知識分享本來就該多元化,只是當資訊量暴增,如何分辨內容的深度與真實性,就變成了一項考驗。或許未來,經典不再只是千年流傳的古籍,而是某位通靈人上個月的新書,這也算是一種時代的變遷吧。
#靈性 #信仰 #考據黨的戰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