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5/05

沒信宗教會怎樣?不會怎樣,會做人就好

有很多人問:我不知道該信什麼宗教,覺得很空虛,怎麼辦? 也有人問我:你沒有宗教信仰,難道人生不會覺得空虛嗎?

不會啊,我還有工作、房租、水電、三餐要顧,我還有自己的喜好,寫寫文章畫畫圖、看小說電影等,哪來的空虛。

很多人以為不信教就等於沒道德、沒方向,好像人一不靠神就會變壞。
其實你我都知道,活得像個人,是因為你願意對他人有同理心、對自己負責,而不是靠恐懼神罰才撐住底線。

同理心從來就不是宗教的專利,它是來自於一個人能不能設身處地、理解別人的痛苦,這種能力靠的是人性,不是神性。

我也見過不少信徒,說自己信神求福報,但私底下做的事一點都不神聖。欺負人、說謊、雙面人樣樣來,事後再跑去拜拜、懺悔、做善事,好像神明是心理洗衣機,幫你洗掉罪惡感然後就沒事。更別說有些人吃素說是修慈悲心,結果看到螞蟻、蝸牛、蛇等一樣想踩死,那這到底是在修什麼?

說到底,人生在世講的就是一個「尊重」。
不是尊重神,而是尊重人、尊重生命、尊重彼此活著的空間。

我們不妨回頭想一想:
我們出生的時候,誰不是空白的?
沒有人一出生就加入宗教,也沒人天生就會念經或做禮拜。
那麼,是什麼讓我們學會了「不能傷害別人」?
是什麼讓我們感受到「別人的痛也值得被在意」?
是宗教嗎?還是那一顆與生俱來、懂得感受、能夠學習與成長的心?

其實我們大多數人,是從親人、朋友、老師、生活經驗中學會了同理、誠信、負責、尊重。
這些價值觀,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回饋,來自你選擇怎麼對待他人、也願意讓別人善待你。
我們變成「一個好人」,往往是因為我們理解什麼是痛,什麼是愛,而不只是因為有人規定「這樣做才不會下地獄」。

宗教可以是依靠,也可以是助力,但不是你當一個好人或壞人的唯一標準。

信仰是一條路,但人生不是非得走那條才會有方向。
你也可以靠責任、熱情與理解來過得踏實而有力量。

世界上也有許多無宗教信仰的人,活得比一些宗教人士更有原則、更願意付出與關懷。
信仰與否,從來不是道德的保證書。

我不是反對宗教。每個人都有選擇信仰的自由,該被質疑的,是那些拿神的名義掩飾自私或傷害他人,然後以為拜一拜、念幾句就能結案。

如果你真的覺得人生空虛,那就多讀點哲學或心理書籍,記錄下自己的想法,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。或者找些你喜歡的事情投入──看書、畫圖、手工藝、電影、唱歌、參加社團,交幾個能聊心事的朋友。

空虛是提醒你該去活出自我,不是催你趕快找個神來拜。
沒有宗教信仰,真的不會怎樣,會做人就好。

-

「我不知道該信什麼宗教,覺得很空虛,怎麼辦?」
你會這樣問,代表你正在找東西填補自己內在的空洞,而不是你真的需要宗教。

空虛不是因為你沒有信神,而是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是誰、要什麼、喜歡什麼。
所以才會希望有個「神」來告訴你人生的意義、給你方向。

但這樣很危險,如果你只是為了填空虛而去加入宗教,很容易就會被某些團體操控,或者走偏而不自知。真正能讓你不再空虛的,是了解自己、建立價值觀、找到熱情與目標。
你會發現,當你活出自己、過得踏實充實時,根本不需要某個神明來告訴你「你是誰」。

#活出自己的人生 #沒信仰不代表沒良知
#尊重比信仰重要 #同理心是人性不是神性 #修的是心不是儀式
#空虛不是信仰缺席而是自我缺席
#信仰與品格是兩回事 #人生起點不是神壇而是社會
#哲學是人生的導航 #心理學幫你認識自己 #活著就是修行 #找到熱情比找神重要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