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3/20

情緒能量表的迷思:情緒需要量化嗎?

情緒能量表的迷思:情緒需要量化嗎?

如果你需要吐槽版

近年來,「情緒能量表」在靈性領域受到關注,主張情緒可被量化為不同的頻率數值,並且「高頻」代表積極,「低頻」則與負面情緒相關。
這樣的概念雖然直覺上容易理解,但在心理學與科學的角度來看,仍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。

情緒是否能以數值衡量?

人的情緒複雜且多變,不同的情境、個人體驗與生理狀態都可能影響情緒反應。
如果情緒被設定成固定的數值,可能會忽略情緒的多元性與個別差異。
心理學的觀點是:情緒是一種體驗,而非固定的數據。
過於量化可能使人誤以為應該時刻保持某種「理想頻率」,反而增加不必要的壓力。

所有情緒都有其價值

能量表將某些情緒歸類為「低頻」,可能讓人認為這些情緒應該被避免或排除。
但所有情緒都有其功能與意義:

恐懼:幫助我們意識到潛在風險,做出應對決策
憤怒:讓我們設定界限,維護自身權益
悲傷:協助我們面對失落,進行心理調適

過度避免或壓抑所謂的「低頻情緒」,可能會讓人無法真正處理內在感受,進而影響心理健康。

過度追求「高頻」可能帶來壓力

當人們相信「維持高頻能量」是必要的,可能會產生這些心理負擔:

擔心自己是否情緒不夠正向
避免討論或面對內心的困擾
過度依賴各種方法來「提升頻率」

有些人甚至會透過不斷自我催眠、清理信念,試圖讓自己完全排除負面想法。
然而,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導致「靈性繞道」(Spiritual Bypassing)用靈性概念來忽視或逃避真正的情緒需求。
健康的情緒調適,應該是理解與接納自己的所有感受,而非試圖完全消除某些情緒

情緒與頻率之間的關聯?

「頻率」在物理學上是描述波動的概念,但用來解釋情緒時,缺乏具體的測量標準。
目前主流心理學研究情緒的方法,主要依賴:

問卷評估(量表測量個人情緒狀態)
生理指標(如腦部活動、心率變化)
行為觀察(透過互動了解情緒表現)

這些方法與「能量頻率」的概念並不相同,因此在應用時需要謹慎判斷,避免過度簡化情緒運作的方式。

如果不用「頻率」來調整情緒,可以怎麼做?

與其擔心自己的「頻率高低」,有許多更具科學依據的方法能夠幫助調節情緒,包括:

正念(Mindfulness):透過專注當下,學習觀察並接納自己的情緒
情緒書寫:將內心的感受寫下來,有助於釐清內在狀態
運動與健康作息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可改善心理狀態
心理諮商與專業協助:若情緒困擾影響生活,尋求專業協助能提供更多支持

情緒是動態的,不必過度分類

情緒本來就有自然的起伏,這是健康的表現。
真正的重點不在於「提高頻率」,而是如何理解、接納,並適當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。
當我們能夠與自己的各種情緒共處,而不是試圖壓抑或過度詮釋,才能真正達到內在的平衡與成長。 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