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能量表的荒謬:別讓一張表決定你的情緒價值
靈性圈近年流行的「情緒能量表」,號稱能將情緒用頻率數值量化,並且聲稱「高頻」代表正面積極,「低頻」則代表負面情緒,甚至會吸引壞事發生。
這種說法聽起來很玄乎,但實際上它既沒有科學根據,還可能造成心理壓力。
情緒怎麼可能被量化?
人的情緒多變又複雜,怎麼可能固定一個「頻率」?
如果今天早上焦慮(100),中午開心(300),晚上憤怒(150),
那你的「平均頻率」是多少?難道要像記帳一樣,每天計算情緒數值?
心理學的觀點是:情緒是一種體驗,不是一組數字。
用「頻率」來衡量它,只是給人一種偽科學的錯覺,實際上完全沒有測量標準。
負面情緒不是壞事,學會與它共存
這張表把恐懼、悲傷、憤怒全都歸類為「低頻」,彷彿有這些情緒就是你有問題。
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價值:
恐懼 保護我們,讓我們避開危險
憤怒 推動我們捍衛權益,改變不公平的現狀
悲傷 讓我們釋放壓力,幫助內在療癒
真正的情緒健康,不是強迫自己「維持高頻」,而是接受、理解,與自己的所有情緒共存。
忽視或壓抑這些情緒,反而可能導致更深層的心理壓力,甚至引發焦慮或憂鬱。
「頻率焦慮」讓你變成靈性焦慮患者
當你開始相信「負面情緒=低頻=會吸引壞事」,你可能會變得:
害怕自己的情緒不夠正面,開始強迫自己保持「高頻」
擔心「我今天很焦慮,會不會因此吸引更糟糕的事?」
過度依賴靈性課程、儀式、療癒商品來「提高頻率」
甚至有些人還會瘋狂自我催眠、清理信念,強迫自己不要有負面思考,覺得「我不能有低頻想法,否則會吸引壞事」,結果變成內在極端壓抑,甚至自我否定。這樣不但無助於心理健康,還可能造成嚴重的情緒焦慮,甚至演變成「情緒逃避」或「靈性繞道」(Spiritual Bypassing)用靈性概念來逃避面對真正的心理課題。
這種焦慮感正好會讓人更容易依賴靈性導師、課程、商品,形成一種精神勒索式的消費模式。
科學根據?根本沒有。
這張表最早來自大衛·霍金斯(David Hawkins)提出的「意識能量頻率理論」,但它的測量方式竟然是「肌肉測試」!
也就是讓人舉手臂測試某些詞語的「能量」,再隨機賦予一組數值,完全沒有任何科學驗證。
心理學 研究情緒,使用問卷、觀察、腦部掃描等方式來測量
靈性圈 用「肌肉測試」測頻率,然後說這是一種科學
如果醫學也這樣診斷病情,早就被當成詐騙了,但靈性圈卻能靠這套賣得嚇嚇叫。
這根本是換皮的「能量宗教」
以前傳統宗教說:「你做壞事會下地獄。」
現在靈性圈說:「你的頻率太低,會吸引壞事。」
這兩者本質上沒什麼不同,都是利用人們的恐懼來控制思想。
更可怕的是,這種說法直接封殺了所有討論與質疑:
你如果批評這個理論,就會被說:「你的能量太低,才會這麼想。」
你如果發生壞事,就會被說:「因為你的頻率太低,吸引來的。」
你如果抱怨某些療法沒用,對方會說:「你要先提升頻率,才會有效。」
這種「怎麼說都對」的話術,讓它成為完美的精神控制工具。
「頻率」這個概念到底是怎麼來的?
「頻率」原本是物理學的概念,用來描述波動現象,但靈性圈把它偷渡成心理狀態:
物理學:頻率指的是波的振動次數,與人類情緒無關
靈性圈:用頻率來描述情緒,完全是偽科學包裝
這種偷換概念的手法,讓人誤以為它是一種有科學根據的心理工具,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。
如果不用「頻率」來調整情緒,那該怎麼辦?
與其焦慮於「高頻/低頻」,真正的情緒調適方法來自心理學,而不是靈性話術。
你可以嘗試:
正念(Mindfulness):學習專注當下,不評判自己的情緒
情緒書寫:把你的感受寫下來,幫助自己釐清內在狀態
運動與健康作息:這才是真正影響生理與心理狀態的關鍵
尋求心理專業協助:如果情緒困擾持續,與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討論,而不是迷信靈性療法
你的情緒,沒必要被「頻率」綁架!
情緒本來就有起伏,這才是健康的人類狀態。
如果你正在經歷低潮,不代表你「頻率低」,也不代表你會「吸引壞事」,而是這些情緒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。
接納、理解,與情緒共存,
而不是壓抑、對抗,或追求「高頻」假象。
下次有人跟你說「你的頻率太低」,你可以回他:「情緒起伏是正常的,才不是你說的那樣。」如果對方還想洗腦你,不如直接換個話題,因為跟這些人談頻率,才是真的浪費能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