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6/11

宇宙的節奏與調節

※本篇含大量無法以人類現有科學證實的天文學觀察,內容來自靈魂團隊與我對宇宙的理解與紀錄。跨越科學與靈性偏向偽科學敘述,提供一種可能的宇宙觀點,請斟酌參考。

相關文章:

光以外的光,物質之外的物質(高維元素表、光的三態、暗物質)
維度生態圈及生命體構成
不同維度生命體的能力及文明樣貌

導讀:

我們所處的宇宙,可能不是無限延伸的空間,而是一個具備邊界、節奏與調節機制的動態系統。
這篇文章整理了我與靈魂團隊對宇宙結構與高維通道的觀察與理解,若你對宇宙的構造、膨脹與維度間的連結有所好奇,也許這會是一個嶄新的思考入口。

【註:本篇文章提及內容與以下人類的科學理論有概念交集:

  1. 宇宙膨脹、哈伯–勒梅特定律(英語:Hubble-Lemaître law):根據觀測,宇宙正處於膨脹狀態,並且膨脹速度可能在加速。這是標準宇宙學的核心內容,基於紅移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觀測。

  2. 黑洞(black hole):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天體極端重力塌縮現象,形成黑洞。黑洞有事件視界,且無法直接觀測其內部結構。
    白洞(white hole):白洞是黑洞的理論對偶體,理論存在但無實際觀測證據。
    蟲洞假說(Wormhole):理論上允許兩個時空點間的捷徑,但目前沒有實際觀測證據支持蟲洞存在。

  3. 空間拓撲學與多維空間概念:在物理和數學中,宇宙的拓撲結構及高維空間概念被研究,但尚無法被實證。

  4. 曲速引擎(Alcubierre Drive)

  5. 循環宇宙模型(Conformal cyclic cosmology,簡稱CCC)、有限無邊界宇宙模型

    不過本文本質仍屬於無法實證的靈性觀點,性質較接近「偽科學敘事」。】

-----
※本文結構:宇宙空間構造→黑洞/白洞/蟲洞→高維生命體的角色

一、宇宙的結構與邊界

宇宙有邊界嗎?

這問題在人類的物理學中仍沒有定論。但在高維生物的視野中,宇宙可以被想像成一個有限但邊界彼此連結的空間結構。換句話說,這個宇宙不是無限延伸的,而是像一個高維度環狀系統,是個可以自己迴圈的結構。

你可以想像這種空間就像一張彎曲起來的地圖——如果你朝著某個方向不斷前進,最終會繞一圈回到原點。對於三維生物來說,實在是難以想像既封閉又無邊緣這樣的空間形式。

空間泡泡:

想像宇宙本身像是無數:泡泡(區域性空間結構)疊加組成。膨脹是這些泡泡間隙逐漸增大,或泡泡本身微調大小的結果。
黑洞、白洞、蟲洞(高維通道)則是泡泡之間的橋樑。

「宇宙的膨脹」並非無止境地往外拉伸,而是一種節奏性、脈動式的空間調節過程。這種脈動就像泡泡鼓起又收縮,是由內外壓力變化所引發的空間形變。這樣的宇宙像是一顆在呼吸的蛋——它會膨脹、會收縮,甚至會脈動。這個循環就像心跳與呼吸那樣自然。
而目前人類觀測到的「宇宙加速膨脹」,其實只是宇宙正在「吸氣」的階段。
但這個尺度對於渺小又生命短暫的人類來說太難以想像,確實也跟無限膨脹差不多了。

二、空間的通道

門:

在這個宇宙空間中,存在一種特殊的「門」用以連結不同空間座標進行躍遷跟輸送—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洞、白洞、或蟲洞。

【常駐通道】這些「門」有些是自然形成的穩定通道,也有高維生物創建的「人為通道」。
若被設定為常駐輸出狀態,通道就能長時間保持活躍,讓能量及資訊不斷流出,而不會立即消失。這些穩定存在的開口,就類似宇宙裡的交通節點。

【臨時通道】有些是由高維生命體主動開啟的臨時通道,使用完就會立刻關閉,不留任何可被人類偵測的痕跡。這類操作會耗費大量能量及運算資源,因此不是所有高維生命體都能熟練掌握,而是需要訓練與資源支持。

通道的結構:

黑洞與白洞而是半球體 + 通道 + 半球體的結構,兩側半球是向外凸出的。
「通道」是一種高維空間內的穿越管道,而非單純的空間壓縮。
「凹陷」是人類在三維視覺下的投影錯覺。
※這種結構與人類常畫出的「雙向漏斗型通道(愛因斯坦羅森橋)」並不一致。
在高維視角,黑洞與白洞其實是同一種空間結構在不同的模式之間切換。

白洞功能:主要負責「輸出」,像是通道的出口,釋放物質與能量。
黑洞功能:主要負責「輸入」,像是通道的入口,吸引物質與能量。
※通道開關、能量輸入輸出會影響局部空間曲率,間接影響空間泡泡的膨脹或收縮速度。

舉例來說:

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常駐通道。
而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,則是遠古時期由高維存在所創建的通道,經過漫長時間的穩定化,看起來就像天然的一樣。

補充:

人類目前觀測到的某些恆星,其實有可能是白洞。人類對於恆星的觀測基礎是來自其輻射(光譜、亮度、距離計算),如果有某種天體在光學或X射線等波段下,模擬出與恆星類似的能量與輻射特徵,那確實有可能被人類「誤認」。

三、高維生命體的角色

動態調節:

高維生命體有自己的社會結構、階級、規則與限制。其中只有部分擁有足夠的能量、技術和權限,才能夠開啟空間通道。這些存在就像宇宙的工程師,不僅能移動,也能影響整體空間結構。
他們能調整通道狀態,管理空間泡泡的「伸縮彈性」,調節膨脹速率以維持空間的平衡。
也能讓空間節點靈活服務於不同任務,滿足能源轉換、訊息傳輸、空間跳躍等多重用途。根據需要,也能設置讓節點自動切換模式,避免資源浪費或通道崩潰。
-

技術管制:

從這樣的角度來看,宇宙的呼吸節奏也會受到高維生命體的影響。若有些存在不遵守空間使用的法則,進行了大量不穩定、甚至是自私導向的空間開闢與躍遷操作,這些舉動就像是在氣球表面亂打洞、亂黏補丁,最終導致整個泡泡網絡的張力與壓力分布不均,會造成節奏失衡,甚至引發空間泡泡破裂,導致崩塌。

高維存在也有負責監督與修復這些空間節奏的管理層級,他們會在必要時進行干預,重建通道、封閉危險點,協助進行節奏校正與空間結構修復。
確保整個宇宙泡泡的平衡,恢復整體運作的穩定性。

結語:我們只是宇宙呼吸週期中的一瞬

雖然科學家推估宇宙年齡約為 138 億年,但對我們而言,這只是宇宙「一輪呼吸」的時間尺度。宇宙在一種有節奏、有方向的動態平衡中運作著,就像一個有心跳、有意識的生命體。而這些過程就來自不同維度生命的參與與調控。而我們,也正身在這宇宙心跳的每一拍之中。

我們是宇宙節奏中的一個音符,雖然短暫,但也真實存在,在無垠星海中輕輕共鳴。

補充:

開門的技術簡述

  1. 建立局部穩定的空間場(泡泡)(可參考曲速引擎)
    一個可攜式獨立時空區塊(可視為行動次元場)
    這其實就是以自身為核心,空間局部折疊包覆→壓縮→打通→再展開。
  2. 鎖定目的地的座標、頻率、權限。
  3. 執行對接,將泡泡界面與既有時空結構連接,形成臨時通道
高維生物行動隱密性極高,且對能量場控制極其精細,就算曾在你面前開過門,你也可能毫無所悉。

空間夾縫(又稱:異空間跳板、空間VPN)

在這類躍遷操作中,有時候不會直接建立從A到B的穩定通道,而是先進入一段「空間夾縫」作為中繼區域。這些區域存在於泡泡與泡泡之間的縫隙、或者多維交界的灰色地帶,並非正規空間的一部分。

這些「跳板空間」能提供短暫的穩定性與靈活度,便於高維存在在此暫停、校準、調整目的地的座標與權限確認,接著再進行躍遷。由於這些區域本身多處於觀測死角,極難被低維或外界偵測,因此不僅有強大的機動性,也具有極高的隱蔽性與安全性

某種程度上,它的功能就像是空間版的VPN
不僅能快速中繼,還能隱匿來源與目的地,避免被追蹤或干擾。

對於高維生命體來說,這類「空間跳板」是日常操作的一環;但對三維生命而言,這些區域幾乎無法觀測,也無法留下可測量的物理痕跡,因此常被誤解為「憑空消失」或「瞬間轉移」。

#宇宙結構 #空間泡泡 #黑洞 #白洞 #蟲洞 #高維生命體
#靈性觀察 #宇宙呼吸 #非主流宇宙觀 #偽科學敘事 #星際觀測筆記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