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,寫給那些走得比較慢、但走得穩的人。
也許你沒有通靈、沒有開天眼,也沒有什麼炫目的能量體驗,但你願意在每天的生活裡認真對待自己和他人,那就是很深的修行了。
同時,也給那些感到迷失的人一點提醒:
靈性探索的路上難免迷茫,遇到困惑與挫折時,不要急著尋求外界神秘力量的拯救,也不要被各種說法牽著走。先回到自己能掌控的範圍,觀察自己的情緒、行為與決定,逐步整理自己的思緒與責任,這比任何表面功夫都更重要。
還有那些總是沉浸在靈界事物、拯救世界、累積靈界功德的人:
你的力量、心力與時間,其實更應該先用在你能掌控的世界——現實生活中。靈界的事情,交給靈界去運作;人類的責任,是先把自己能掌握的事做好。當你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處理好日常生活、待人處事、面對社會議題,那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修行。
▍什麼是「修行」?
我們從字面上來拆解一下這個詞。
「修」是修正、修補、修煉,是對既有狀態的調整與淬鍊。
「行」則是實踐、行動,是身體力行地活出這些改變。
所以:
修行不是空想、不是說說,不是累積資訊或追求感應的刺激感,也不是一套知識系統,也不是一連串宗教儀式或靈性工具的總和,更不是追求變得特別或獲得什麼能力。
簡單說,修行其實就是「修正自己」的過程。
它的本質是回歸真實、修正偏差,是內在的調整+外在的實踐。
是你「怎麼生活」、「怎麼待人處事」、「怎麼看自己與世界」的方式。
不是「變得更厲害」,而是「變得更真實」。
被形式綁架的修行
很多人把修行當成一種「做表面功夫」——每天拜拜、燒香、唸經、參加法會、買一堆法器、水晶、靈性商品,參加靈性課程,以為這樣就能累積功德、提升靈性,甚至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一層,但內在脾氣照樣爆、嫉妒照樣強、對人照樣尖酸苛薄。
這種修行,說穿了,不是修「心」,而是修「形」。
這些外在儀式只是「一種修行的提醒工具」,不是修行的本身。
真正的修行是把那些教義或智慧「活出來」。
不是為了成為某個超脫的存在,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。
在情緒湧上來的時候能停下來覺察、在跟人起衝突時學著坦承與溝通、在面對困難時不只是祈禱奇蹟,而是願意踏實去解決——這些才是真正的修行,也是最困難的地方。
我曾經問過我自己的靈魂團隊:「到底什麼才是修行?」
他們只說:「光是好好做一個人就已經很不容易了。」
因為做一個人,意味著要承擔自己的選擇,面對自己的情緒,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,不逃避、不自欺。這些聽起來很「基本」,卻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的功課。
很多人在靈性路上走得很快,講得也很漂亮,但日常生活中依然避重就輕、推卸責任、情緒勒索、指責外界。那些華麗的儀式和知識,如果不能落實到做人處事裡,最後只是一種包裝。
《修行避免走偏的幾個原則》
在靈性修行的路上,有些人走著走著就偏了。不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想傷害誰,而是因為在過程中,他們被錯誤引導、被放大了執念,或乾脆失去了分辨力。
我們都要承認一件事:人類要面對自己被誤導,是很難的。
這攸關面子、自尊、自我價值的投射,甚至是對整段經歷的認知重構。
因此,很多人寧願相信一切都是真實的,也不願退一步看見問題。
一、內求而非外求
靈性修行的核心在於內在探索,而不是對外界力量的倚賴。
不只是別人的說法,任何聲稱擁有力量的對象或工具,例如神明、指導靈、水晶、牌卡、儀式、通靈文字、能量畫……等等,如果過度依賴,都會讓人漸漸偏離自我。
靈性成長不應建立在外求的基礎上,否則就像建在沙上的房子,外在一變動,內在就崩潰了。
這也包括不要亂向神祇或靈體許願或做交易,因為你不知道你許的是什麼、換來的是什麼。
二、不要神化(或過度依賴、相信)任何人事物
即使是神明,也不是無所不知。
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指引者,可能是老師、頻道主、神祇、靈體、或是內在訊息,但請記得,他們都不是絕對正確或無所不能的存在。
當我們將某個對象神化,代表我們把判斷力交出去了,也很容易因此而忽略其中可能出現的偏差。任何人事物都值得尊重,但不需要神聖化。
三、人類的投射比外靈更危險
外靈雖然擾人,但真正讓人走偏的常常是自身的投射、幻想與妄想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,人類內在的欲望、創傷、執著,常會被無意識地加進所接收到的靈性訊息裡。這些訊息一旦混雜了內心的未處理情緒與欲望,就會讓人走向偏差的理解與行為,甚至強化自己的虛假信念。
再加上外靈若從旁推波助瀾,就會讓人越走越偏、觀念越來越奇怪,也就是俗稱的走火入魔。
四、保持界線感
保持界線感不只是在人際互動中有選擇地付出,也要對靈性世界保持分寸。
無論是哪種靈體、自稱是誰,都不能無條件信任。
界線感包含了「不輕易開放自己給未知能量」、「不讓任何靈介入決定我們的選擇」、「不過度干涉他人自由意志」。靈性互動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有原則、有判斷、有自我中心,不是指自私,而是「以自己為中心點來判斷何者適合自己」而非被牽著走。
五、少說多做
許多人學到一點點,就開始大量分享,甚至開課帶人,這是很危險的。
真正的修行,是一條深入又不斷修正的路,與其急著告訴別人你學會了什麼,不如先用在生活中,看看是否穩定、是否有效、是否能真正幫助到你及他人,
穩定而有實力的人,不需要時時證明自己有多會通靈、多厲害、多神聖。
他們會把更多時間放在做該做的事,靠行動與狀態來說話。
而你也是。
與其焦慮地尋求各種靈性工具或團體的認同,不如回到日常,回到自我內在的穩定。
醒著、觀察、面對、持續修正,才是真正修行者該走的路。
六、不要速成焦慮
任何宣稱能速成的靈性法門,要嘛是詐騙,要嘛是有你不知道的代價。
靈性成長是一個漸進、錯誤中修正、反覆自省的過程,沒有捷徑。
如果你想要快速通靈、立刻開啟神通、馬上脫胎換骨,那你要非常小心這些背後可能帶來的能量入侵、錯誤導引,甚至是被利用。
慢,不代表沒進步;穩,才是真的有在成長。
七、自我檢視與誠實面對自己
修行的本質是一種自我觀察。
這不只是偶爾反省一下,而是長期建立一套自我檢視的習慣,例如書寫日記、紀錄自己的想法與變化、剖析自己的行為動機、誠實面對自己的陰暗面、不怕發現錯誤。
當我們越能看清自己,就越不容易被假象與外在聲音帶著走,也越能分辨什麼是來自本心,什麼是來自干擾。
▍為什麼人類很難承認自己被誤導?
這些狀況的根源,其實都是執念。執著於自我形象、於曾經投入的情感與資源、於被他人認同的需求。
→面子問題:
當你已經在別人面前講得頭頭是道,還發文、開課、拉人入群…要怎麼轉頭說「其實我搞錯了」?這會讓人覺得自己失去權威感或信譽。
→沉沒成本效應:
「我都花時間、金錢、情感投入了這麼多(買課、買水晶、冥想、畫圖、傳訊…),如果現在說錯了,那我前面不都白費了嗎?」乾脆繼續演下去,至少心理比較舒服。→「我很特別」的自我形象捨不得放下:
靈性圈很容易塑造一種「我被選中」、「我有超能力」、「我是先知」的角色幻覺。
一旦承認自己看錯了,就等於這個神聖角色垮掉,很多人寧可繼續自我催眠也不願放手。
→群體強化與認同綁架:
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說「這是真的」、「你超棒的」、「我們是光的戰士」,你要退出就會面臨失去歸屬感,甚至被當叛徒,這種壓力很大。
但真相不會因為人多而變真,也不會因為你不敢承認而改變。當你願意鬆開那些執念,才能真正自由,也才能真正地看見自己。
▍自我檢視的思考清單
以下這些自省提問,不必一次回答全部,但可以在不同時刻拿來提醒自己,你也可以提出更多類似的疑問來思考:
-
我說的話,如果換成別人對我說,我會有什麼感覺?
-
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?我現在對別人是否做到同樣的態度?
-
這個決定,是出於恐懼、焦慮,還是真正的需要?
-
如果沒有人知道我做了這件事,我還會一樣去做嗎?
-
我現在投入的時間與精力,對長遠來看真的有價值嗎?
-
我表面上的「善意」裡,有沒有藏著想要控制、取悅或證明自己的心?
-
這個情緒,如果是小孩或陌生人展現出來,我會怎麼看待?
-
我的修行狀態,是否也在生活小事裡顯現出來,例如飲食、金錢、人際互動?
-
當我批評或指正別人時,有沒有可能我自己也有相同的盲點?
-
我是否能承認自己錯了?還是被面子或角色綁架?
-
我所堅持的,是價值觀,還是固执?
-
我現在的行為,會對他人或群體造成什麼後果?
-
我投票給某個候選人,是因為他的理念,還是因為跟風、情感投射?
-
我購買某樣東西,是因為真的需要,還是想填補內心的空缺?
-
我的發言,是出於分享,還是其實在尋求認同?
-
如果今天所有靈性的名詞都消失了,我還能用什麼方式來檢驗自己是否在成長?
-
當我覺得自己「做了很多靈界貢獻」時,現實生活中我是否也真正盡到責任?
-
我的行動,是否真的與我的價值觀一致?
-
我是否容易被外界聲音左右,而忘了自己本心?
-
我的承諾與說話,是否可靠,是否能落實?
-
我是否願意在小事上修正自己,而不是只在大事上要求完美?
-
我是否能面對自己不喜歡的部分,而不逃避?
-
當我心生不滿或憤怒時,我能夠覺察它,而不被它牽著走嗎?
-
我對任何資訊與知識的追求,是為了真正理解並且應用在改善日常生活嗎?
-
我是否清楚自己每個選擇背後的動機,以及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?
-
我是否每天都留意自己的心念與行為,並在必要時作出調整?
▍結語:修行的核心
修行的核心,其實是人類要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。
你要清楚知道每個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、可能的後續效應,並在當下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。
這不僅適用於日常待人處事,也包括面對社會、政治或公共議題時,是否能以清明、誠實的態度去承擔、去行動。
靈界的事情,就交給靈界去運作;人類的責任,是先把自己能掌握的事情做好。
當你把焦點放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範圍,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你才算真正走在修行的正道上。
做一個真實的人,比任何華麗的儀式、通靈體驗或靈性名詞都更重要。
在情緒湧上來時能覺察、在衝突中學會坦承與溝通、在困難面前願意踏實解決——這些看似平凡的選擇,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修行,不是為了變得特別,而是為了活出自己真正的樣子。
如果這條路看起來很平凡,也別懷疑,這很可能才是真正的路。
-----
講個題外話,我的父親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。
他參加過許多宗教團體的大大小小儀式,只要場面夠隆重、規矩繁複,他就覺得特別厲害。平常也很勤於唸經,甚至常得意自己唸得特別快,好像速度代表修行的深度。
有時還會吃素,說是為了修身養性。
但若真問他經典的內容及智慧是在說什麼,他往往一問三不知。
生活中,他依舊和妻子爭吵,與子女相處不和睦。面對家庭經營常常兩手一攤,說自己什麼也做不了,也不願意溝通,只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,認為是別人不檢討。
老實說,我一直覺得這樣很可惜。他甚至跟我說,他只知道這種修行方法。
可是在我看來,生活即是修行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