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27

用書寫看見你自己的靈性之路

用書寫看見你自己的靈性之路

你可以同時併行:屬於自己的能量畫

為什麼要開始記錄?

很多人覺得自己在走靈性之路,但實際上只是被資訊帶著走。
你以為自己在前進,其實只是被各種說法推著漂流。
真正的「覺察」往往不是在冥想或通靈中發生,而是在你開始記錄的時候。
當你嘗試把想法寫下來,你會發現——有些信念其實你根本沒想清楚,只是重複別人講過的話。
而有些體驗,在重寫的過程中,才慢慢顯出它真正的意義。

有時我會看到一些靈性帳號在 SNS 平台上分享的內容很有深度,但當我想要回顧他過往的文章、看看他一路的思考與體悟時,卻發現他沒有一個獨立的地方整理那些文字。
只放在社群平台上其實很可惜,也很不方便。
SNS 的設計是為了即時互動,而不是長期保存或系統化記錄,所以舊文想找回來往往很困難。

書寫也不只是為了保存,更是一種自我覺察和思考練習。
我一直認為,每個人的靈性歷程都值得被留下。
因為這些紀錄是非常珍貴,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,沒人能取代你看到的那些。
那些微小的理解、頓悟、迷惘與反思,都是你靈性旅程中最真實的素材。
而那些體悟,也只有你自己才會真正明白。寫下來,是為了不讓它們在時間裡被遺忘。

有些人會覺得「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寫」,但事實上,當你開始記錄自己的思路時,就已經在進行一種內在練習。當你開始把經驗寫下來,你同時也在練習整理自己。
書寫的過程本身,就是你與自己對話、整理與回顧的時間。

很多人害怕寫,是因為覺得自己文字不好或沒人看。
但這並不是寫作比賽,也不是為了取悅誰。你只是與自己對話。
不需要等待靈感,也不需要等到「完全懂了」再寫。
當你有一天回頭翻閱,會看到那些曾經的疑問、痛苦、掙扎,如何被你一步步理解與超越。那才是靈性真正的進展。
哪怕是片段的念頭、微小的感受,也值得記錄。
每一次落筆,都是你更清楚自己的機會,也是靈性之路慢慢顯現的過程。

而且書寫不只是為了自己。
當你把文字公開,也讓別人有機會理解你,知道你的觀點、你的路徑,這樣交流才有意義。
不然彼此完全不在同一個認知軸上,對話也只是擦肩而過。

如果你覺得別人的觀點和你契合,也可以多多分享。
這就是文字公開的價值——讓散落各地的同溫層,慢慢看見彼此。

如果網路上找不到你想看的內容,不如自己開始動筆,因為當你開始書寫,世界也會開始往你靠近。
你不寫,就沒人會寫,也沒人知道你想看的是什麼。
其實不管是什麼文章/圖畫都是這樣的,同人創作也是一樣。

不要害怕開始。就算最初只是幾句零碎的想法,也沒關係。
當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,宇宙自然會讓更多靈感與啟發浮現。
那時你會發現,你早已走在屬於自己的靈性之路上。

如何開始書寫

  • 找個喜歡的平台或媒介:找個自己喜歡的平台或媒介,不管是紙本筆記、Notion、雲端文件、私人部落格,甚至Threads、IG或Telegram頻道都行。重點是方便你持續記錄,也方便你回顧。
    注意定期備份。不要只把內容放在某個平台上。平台政策會改,資料可能會遺失。

    不要用語音:零散且難回顧,每次播放都花費時間,而且通常缺少整理。

  • 每天留一點時間:哪怕只有 5–10 分鐘,也能養成書寫習慣。

  • 不必完美:文字只是工具,不必追求文筆或格式。

  • 自由記錄:可以寫日記、心情、觀察、靈性體驗,甚至片段念頭。

  • 分類整理:如果想方便回顧,可以用主題標籤或目錄分類。

  • 定期回顧:每隔一段時間重讀,看看自己思想、情緒與靈性體悟的變化。

書寫的好處很多:

  • 整理思路:把浮動的念頭寫下來,你會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

  • 回顧自己:重讀過去的文字,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轉變。

  • 累積資源:當你遇到類似情況或困惑時,過去的文字能提供參考或提醒。

  • 促進交流:當文字公開時,別人能理解你的思路,也方便互相討論。

備份非常重要:

  • 不要只把文字放在單一平台,平台可能改版、帳號消失、內容刪除。

  • 可以同時保存本地檔案(電腦、平板)和雲端備份(Google Drive、Dropbox、Notion 等)。

  • 如果用部落格或筆記系統,也可以定期匯出 PDF 或 Markdown,確保資料長期保存。

#書寫 #靈性成長 #自我覺察 #思考練習

附加補充:

釐清自己的想法

  • 其實這方法不只是能運用在靈性文章,面對各種議題都能以此類推。

  • 整理收到的資訊:當你遇到靈性文章、影片或討論時,先用文字把主要內容整理下來。不要急著評價,只先抓重點。
    概念圖或心智圖:自己徒手畫或運用網路的心智圖平台。把你接收到的資訊、自己的想法、信念、體驗,以節點和連線方式畫出來,顯示彼此之間的關聯。
    →分類整理:用不同顏色或形狀區分「認同/不認同」「已理解/未理解」「新靈感/舊經驗」等類別。 
    →標註自己的反應:寫下你對每個資訊的感受與想法——同意、懷疑、困惑或好奇,甚至不確定都可以。

  • 比較與反思:試著把不同來源的資訊並列,看自己在相同議題上有什麼矛盾或一致的看法。
    問自己問題:例如:
    「我為什麼認同這個觀點?」
    「我為什麼覺得這件事對我有意義?」
    「有哪些部分我覺得不合理?」
    「這個想法和我的價值觀有衝突嗎?」
    「哪些部分只是別人說過,我並未真正理解?」

  • 重新表達:用自己的語言把某個概念或經驗寫一遍,看看理解是否更清楚。

  • 記錄靈感與行動:書寫過程中如果產生新想法、想嘗試的方法或練習,也把它寫下來。

這樣不僅能釐清資訊間的關係,也更直觀地看到自己對資訊的態度、認同度與內在邏輯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