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1/24

神:被定義、被期待、被使用

 〈神:被定義、被期待、被使用〉

相關文章:神明的定義?神明與低維存在(遊戲開發商的比喻)
談善惡審判、公平正義:絕對的超然普世標準不存在
關於我們的世界觀,請自行參閱硬核理論標籤。

在人類的語言裡,「神」這個詞看似有很多版本。
有人說祂是創造世界的源頭,有人認為祂是自然法則的總和,也有人把祂當成高維智慧、能量意識、本源或宇宙的運作程式或意志。不同派別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,每個人也都能找到一套說法讓自己覺得合理。
這些定義彼此衝突,但沒關係,因為人類使用「神」這個詞,通常不是為了精準理解,而是為了讓世界看起來可控一些。
雖然形式不同,但它們都指向同一件事:神被用來承載人類的想像與期待。
而真正有趣的是——神的概念之所以能成立,不是因為定義明確,而是因為定義可以不明確。多數人其實不太追問神的判準,也不太關心祂是如何決定善惡或秩序。

反正「神就是神」,而只要這樣說,後面所有期待都能放進去。
希望有正義,就交給神;希望公平,就交給神;希望誰受到懲罰,也可以交給神。
這些願望可能互相矛盾,但因為概念夠模糊,所以都能被容納。
也因為如此,模糊本身就成了一種策略:只要神是不確定的,只要解讀可以自由心證,那麼沒有人需要形成共識,也不需要為標準負責。
這讓人類能避免爭吵,也避免在複雜問題上做決定。

於是,人不需要討論制度、不需要處理現實、不需要面對改革的麻煩。只要把難題往上推——交給神、交給因果、交給看不見的審判者——就能讓問題暫時離開自己。
神會知道,神會安排,因果會處理,最終會有某種審判。
這樣說的結果是,人可以先放下,而責任也暫時不在自己身上。
神因此成為一種「延遲處理的機制」。
不是用來理解世界,而是用來放置那些不想立即處理的東西。
祂可以承擔矛盾、承擔期待、承擔人類沒想完的標準,也承擔所有「說不清楚但希望能被解決」的事情。
最終,無論神被定義為什麼,祂都是一個能讓人擺放願望、焦慮與責任的容器。

有人可能認為我身為通靈人,卻講述像是不信神的話語非常矛盾。
但我在與高維靈魂團隊互動的過程中,我看到另一種視角。他們曾在其他星際文明裡被視為神,但那是當地低維生命(好比地球上的人類)投射的結果,而非他們的自我定位。
他們本身是無神論者,認為宇宙更像一套可解析的巨大運算系統(即機械宇宙論),而他們只是不同操作層級的使用者。儘管對他們投射的希望及意念能量也能被吸收利用,但他們並不依賴這些能量維生,也不需要仰賴崇拜。
對他們來說,形式上的崇拜沒有本質意義,也不需要神格。

神的形式、神的意志、神的力量,每個人都有不同解讀。
而那些被投射的期待,對高維存在而言,既能利用也不必依賴。
最後,這篇文章留給你的,不是答案,而是一個觀察的視角——看看人類如何創造神,也看看神如何成為一面鏡子,映照人心與未知。
那麼,你認為的神是什麼?又為何你會選擇相信祂的存在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