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用=安全?
上次我及塞拉寫到寫靈氣=靈魂的血液,建議大家無從辨識能量來源就不要亂輸血。
但顯然很多人覺得有用=安全,這是嚴重的邏輯謬誤。
以下歷史教訓舉例:
鉛粉化妝品→古代確實能「有效」美白,但副作用是慢性中毒。
砷系化妝品(18–19 世紀)→能「有效」讓皮膚蒼白光滑(當時的審美),但實際是慢性中毒。
石棉→在建築上「有效」防火保溫,但後來證明會導致肺癌。
鴉片糖漿→十九世紀常被拿來「有效」止小孩咳嗽,但副作用是上癮與死亡風險。
DDT→農業上「有效」殺蟲,但同時破壞生態、危害人體。
鉛汽油(20 世紀中葉)→能「有效」提升引擎效能,但污染嚴重,導致鉛中毒危機。(因此現在都是無鉛汽油)
核彈/核爆→能「有效」消滅敵人,但順便把環境和自己一起毀掉。
放射性保健品(20 世紀初)→市場上曾賣「鐳水」「鐳牙膏」「鐳化妝品」,號稱能「有效」增強活力、治百病,但最終讓使用者因輻射而骨癌、貧血,甚至死亡。
汞治療(中古~近代)→汞曾被拿來「有效」治療梅毒,雖然能抑制部分症狀,但長期使用導致汞中毒、腦損傷。
可卡因(古柯鹼)藥水(19 世紀)→曾被加在飲料(甚至是最早期的可口可樂)和藥水中,能「有效」止痛、提神,但後來因上癮和健康危害被禁止。
放血療法→古代醫師認為能「平衡體液」,確實有人覺得症狀暫時緩解,但長期卻讓患者更加虛弱甚至死亡。
巴黎綠(Paris Green)→19 世紀流行的鮮豔綠色顏料,主要成分是砷化銅。雖然顏色「有效」鮮亮,但有劇毒,曾經導致不少工人和使用者中毒。
鉛白(Lead White)→古代繪畫和化妝常用的顏料,能「有效」呈現白色,但鉛長期累積會造成神經系統損傷。
苯胺染料(某些早期人工合成染料)→19 世紀剛被發明時廣泛應用,顏色「有效」鮮豔,但很多含有致癌物,後來逐漸被禁。
這些例子都說明,當時的人也深信它們是「安全的療法或技術」,直到代價浮現。
簡單說,「有用」只能代表它在某種條件下達到目的,完全不代表「安全」或「沒有後遺症」。
再回頭看看玄學圈,包含但不限於這些法術,基本都是「短期超靈、長期爆炸」:
養小鬼:確實「有效」能幫人帶財、報仇或提高靈感等等,但代價是被外靈寄生,甚至可能被反噬。
陰牌:短期「有效」增加桃花、權力或事業運,但本質是借債,遲早要還,而且利息高到嚇人。
供奉邪神或不明靈體:也「有效」能得到力量、保護或願望實現,但多半要付出精氣、壽命或家族運勢等代價。
降頭術:能「有效」操控他人感情或健康,但副作用常是反噬,甚至害施術者自己家破人亡。
蠱術:確實「有效」能害人,但同時養蠱者容易受毒氣與怨氣反噬。
冥婚或陰婚:確實「有效」能安撫亡靈或換取庇佑,但牽扯因果,可能影響活人的姻緣與壽命。
這些操作者不會對客戶說「這會害你」;他們也都強調「這是幫助的」。
很多人會說:
「靈氣、能量療法不是邪術啊,它是療癒的、是正能量的工具,不一樣。」
——但問題在於,不管掛什麼名字,只要涉及能量交換,就繞不開「來源」與「代價」。
這些療法就算不是邪術,也逃不掉同一個邏輯陷阱:「覺得有用」 ≠ 「沒有代價」。
能量到底是誰的?來源清不清楚?
受術者能不能承擔?這些問題如果避而不談,那安全性就一樣堪憂。
可能也會有人說:
「那是個別施術者的問題啦,不代表這些靈性能量療法本身有問題。」
這種推法,其實就跟歷史上很多「危險卻被包裝成療法」的案例一樣:
- 當年有人因為放血療法死掉,醫師也會說「那是因為醫師操作不當,不是放血本身的錯」。
- 砷系化妝品讓人慢性中毒,商人也會說「是因為配方不純,真正的砷白才是高級保養」。
- 嗎啡、鴉片造成成癮,當時醫師一樣會推「病人自己用法不對,否則藥本身是安全的」。
- 甚至石棉害工人得病,廠商還能硬凹說「是個別體質敏感,跟材料本身無關」。
這就是標準的「把結構性風險推給個案」的邏輯謬誤。
真正該問的問題是:這個系統本身,能不能保證能量來源純淨且沒有隱藏代價?
如果這個問題回答不出來,那再怎麼推給「個別案例」,其實都只是閃避。
最後是:短期舒服、長期依賴的成癮問題
醫療史例子
嗎啡或鴉片止痛:疼痛暫時緩解「有效」,但病人長期依賴,成癮、器官損害,久了必須越用越多才能感覺到舒服。
血液放血:當下症狀似乎改善,但要不斷重複施作,患者體力越來越差。
早期精神病療法(電擊、手術、藥物):短期有改善,長期副作用嚴重,需要不斷「加強」手術或治療。
玄學案例
靈氣、能量療癒等靈性療法:短期可能覺得舒服,但如果能量來源不明或代價不透明,必須不斷施作才能維持效果,這種「必須天天做才能維持感覺舒服」的狀態,實際上就形成了隱性的代價或束縛。
養小鬼、陰牌等:初期能帶來運勢或願望實現,但長期必須持續供奉,否則可能反噬,這其實是一種「依賴循環」。
這些模式本質上不是治癒,而是暫時掩蓋或轉移問題,是治標不治本。
總結來說,無論是醫學史上的藥物、工業史上的技術,還是玄學裡的術法,它們都在提醒我們:有效從來不等於安全。
短期舒服、報喜不報憂、長期依賴,都可能是風險的另一面。